[下雨] 谁能想到,曾经无数考生梦寐以求的985高校,如今也要靠降低投档线来招满学生,今年不少985高校的投档线“大跳水”,暴跌背后的真相却让一群考生和家长拍手叫好。
以前大家总是冲着学校的名号报考,如今家长和考生都盯着专业报名,这也就让不少的名校吃了瘪,想“调剂”那也是万万不可能的。
为啥现在名校不吃香了?高校招生的套路有多深?
名校光环裱色,“天坑专业”暴露原形
放在以前,谁家孩子考进985,不说放烟花宴请全村,起码朋友圈要炫耀一番,但现在风向不一样了,很多的家长宁愿不选择名校,也要认真的斟酌一下专业, 不是说名校没用了,而是名校的“坑”太深了。
展开剩余88%有些专业看着是名校产品,包装得体面,名字也洋洋气气,但等你熬四年走出校门才发现,居然就业无门,工资感人,连对口岗位都没形儿, 这还不如普通本科读个热门工科来得实在。
而这些“高分却低就”的背后,是一些大学搞的招生套路,他们把缺乏市场需求的老专业,装上特色班或者大类招生的外表,混在一堆热门方向里招生,你以为捡了漏,结果是踩了雷,有的学校甚至玩先入学后分流, 等孩子一脚踏进名校大门,再告诉你只能选没人抢的专业,还不能转专业。
这些套路不是今天才有的,只是以前家长和学生信息不对称,看个名校光环就心花怒放。但现在不一样了,社交媒体一搜, 就能看到一大堆学姐和学长的血泪教训,哪个专业就业难,哪个行业不景气,早就不是秘密了。
光环没那么好用了,特别是那些就业年年垫底的冷门专业,再怎么换包装和名字,也挡不住人们的警惕了,而对于高校来说,为啥不舍得砍这些老旧专业?说到底还是舍不得体制内的既得利益, 你一个专业撤了,教授往哪儿调?编制怎么处理?科研项目怎么办?很多院系就是靠着这些专业才能维持日常运转。
砍掉一个专业,不是动个页面那么简单,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,于是旧专业再利用就成了高校最偷懒的选项,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把这些没人选的专业打包进大类里,披着名校的马甲吸引高分学生来填坑, 进来了能不能选到想要的专业是后话,你只要愿意报,学校就能完成招生任务,把资源“消化”出去。
学生呢,成了替这些专业续命的血袋,四年后发现“被骗”了,也只能自认倒霉,因为人家当初也没承诺什么,只是你自己选的, 所以当今年一批985高校的投档线出现暴跌时,很多人不但不惊讶,反而觉得这是迟早的事,之前那种靠着一块招牌就能招满人的时代,已经过去了。
家长越来越透彻
以前的家长报志愿,讲究一个“宁做凤尾不做鸡头”,只要是985,哪怕是冷门专业,偏远地区,学费贵也咬牙冲,觉得只要挂着985的头衔将来就能高人一等, 但现在这届家长早就看透了。
信息时代的好处就是搜集评价非常方便,以前一个专业好不好,只能靠学长学姐的口口相传,现在打开手机,随便刷个社交媒体,就能看到成千上万的“避雷贴”, 而且这届家长对调剂两个字也非常的敏感。
有家长宁愿孩子上普通一本也不愿被名校调剂到一个不知所云的“天坑专业”,因为他们知道,读大学不光是拿一个学历,而是为孩子未来找出路, 如果一进学校就被锁死在冷门赛道,那毕业了后悔都来不及。
比如说那些曾经火爆一时的小语种专业,现在翻译软件越来越厉害,如果你学的语言不能跟金融,法律这些实用专业搭配,光靠语言本身真的很难走远,现实就是这样,职场门槛越来越高,机会也越来越有限,光凭单一技能很难撑起一片天。
以前家长是听话型的,老师说这个好,亲戚说那个行,就往那报,现在的家长,就业率多少、对口岗位在哪、平均薪资多少?统统都要看个明明白白, 毕竟谁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花了六百分,最后却毕业却拿着三千块的月薪,白白浪费四年青春。
所以当他们发现某个光鲜的特色班,内里藏的竟是就业困难的夕阳专业时,立马就把这个志愿给取消掉,这种现象在今年的志愿填报中尤其明显, 有些曾经带着名校光环的院校专业,如今直接无人问津,连基本的投档线都难以维持。
所以现在不少高校发现,单靠985的名头已经拉不住人了,因为孩子未来能不能找到好的工作才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。
高校要学会止损
大学,特别是那些顶尖高校,最该把有限的资源投到哪儿?是继续包装那些竞争力低下的专业,维持虚假繁荣,还是说把精力集中起来,冲刺那些真正关乎国家命脉的硬核技术? 比如人工智能、生命科学、先进材料、核心芯片这些“卡脖子”领域,这才是真正应该发力的方向,才是国家未来的希望。
而一些更偏技能型,更重实践的专业,也许更适合交给优质的职业技术类院校来接棒,让它们走专精路线,做细分冠军,真正干出成果来, 大家各守其位各展其长,才是对整个教育生态最大的负责。
我们不能再把什么都开当作办学能力,而要学会做减法,直面矛盾及时调整,大学的门面,靠的不是专业数量,而是能不能给学生一条扎实的出路, 敢不敢下狠手,砍掉那些就业无望,时代淘汰的老旧专业,敢不敢把资源往真正能带动产业,推动社会的关键赛道倾斜。
这才是高等教育应有的担当,教育不是靠掩耳盗铃骗分数,而是要真心实意地帮年轻人谋生路,如果我们能把教育做成一桩良心买卖, 让每个走进大学的孩子都学到社会需要的本事,毕业后能自信地说出:我是在某某大学里学这个专业的,那才是大学最大的成功。
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赢得尊重,不只是学校的,更是整个社会的。
信息来源:
信息来源:
发布于:陕西省炒股配资手机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