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盘最魔幻的事儿是啥?
就是你眼瞅着软件上红彤彤的数字,告诉你今天主力资金净流入几千万,一副马上要起飞的样子,结果你打开自己的账户一看,绿得像一片呼伦贝尔大草原,亏得你晚饭都不敢加个蛋。
你挠挠头,开始怀疑人生。数据会骗人?还是我上的不是同一个网?
今天咱们就借着泽璟制药这个案例,把这事儿扒光了,再顺便踹两脚。
首先,看基本数据。9月26号,泽璟制药股价跌了3.72%,成交了3.75个亿。然后重点来了,主力资金净流入2546万,游资也跟着买了511万,但散户净卖出3057万。
看到没,戏剧性的冲突就这么诞生了。
主力在买。
游资也在凑热闹。
股价却在跌。
这合理吗?这简直太合理了。因为你看到的所谓“主力净流入”,压根就不是小电影里那种“英雄登场,横扫千军”的剧本。真实的资本市场,更像是一场乱糟糟的拳击比赛,比的不是谁拳头硬,是谁更会抓节奏,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。
这里面至少有三拨人,心思各不相同。
第一拨,主力资金。他们像个有耐心的重炮手,目标不是一天的输赢,而是战略性建仓。今天净流入2500万,但股价跌了,说明什么?说明他们在买的同时,有更大的力量在卖,而且主力并没有选择用更高的价格去硬刚,而是顺着卖盘慢慢吸筹。就像你在菜市场买大白菜,你明知道这白菜好,但你会吆喝着“老板给我来一车,我加价买”吗?不会,你只会跟大妈们一起,挑挑拣拣,等人少的时候再把看好的给收了。主力今天干的,就是这个事儿。
第二拨,游资。这帮大哥是玩蝴蝶步的,讲究一个“快种快收”。他们可能就是闻着味儿过来凑个热闹,一看风向不对,或者没达到短线拉升的预期,立马就能反手砸盘走人。他们流入的500万,可能在水下憋了半小时就溜了,但统计软件只会告诉你他来过,不会告诉你他走得有多潇洒。
第三拨,散户。也就是屏幕前的你我他。我们是那个在台下花了钱,还以为自己上了场的观众。看到股价跌了,第一反应是恐慌,叠加看到主力在买,又陷入了纠结。最后大部分人选择了“惹不起,我跑还不行吗”,于是净卖出3000多万。
所以你看到的数据是什么?是主力花了2500万在买。你看不到的数据是什么?是有人用更大的卖单在更低的价格等着,可能是别的机构,也可能是止盈的游资。这叫什么?这就叫专业的水军,只让你看到他想让你看到的战报,让你产生一种“黎明前最后的黑暗”的错觉,然后心甘情愿地交出筹码。
说完了资金博弈,我们再来看公司本身,这才是更有意思的地方。
翻开泽璟制药的财报,就像拿到一份年轻人的体检报告。营收3.76亿,同比暴涨56%,说明业务能力强,肌肉在增长。但一看归母净利润,好家伙,亏损7280万。
营收暴涨,利润暴亏。
这是不是诈骗?
还真不是。
这就是创新药企的宿命,或者说,是它们的商业模式。创新药的研发,不是风口,是火山口,跳进去大概率不是起飞,是直接变成一个熟人。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,动辄十年起步,烧掉的钱是按“亿”为单位计算的。所以对于泽璟这样的公司,现阶段的亏损是正常的,市场看的是它的未来。
这就好比你养了个娃,天天给他报各种天价补习班,指望他以后能考上清华。现阶段他除了花钱,啥也不会,你总不能说他是个失败品吧?你是在为他的未来下注。
机构们显然就是这么想的。过去90天,12家机构给了评级,11家买入,1家增持,目标价看到118块。这帮人精比谁都明白,他们赌的不是泽璟现在的财报,而是它研发管线里那些未来可能变成印钞机的药。
所以,现在你看懂了吗?
泽璟制药这家公司,本身就在一个“用亏损换未来”的特殊赛道上。它的股价,反映的根本不是当下的业绩,而是大众对它未来预期的情绪波动。
那K线图是什么?就是这帮不同心思的人,对着这家公司未来搞出来的情绪心电图。大部分时间装死,偶尔来一次多空双方的ICU级别大抢救。
而你看到的“主力净流入”,只是这张心电图上一个微不足道的数据点。它可能意味着主力在抄底,也可能意味着主力在和别人对倒,甚至可能只是一个引诱你接盘的障眼法。你把它当成圣经,那就是求锤得锤。
真正的好逻辑,是把复杂问题扒光了看。这家公司是不是在创造真实的增量价值?它的核心壁垒是什么?它的商业模式能持续吗?想清楚这些,比盯着三分钟一变的主力资金流向,要有意义得多。
至于那些盼着靠一个数据就能实现“瞎积薄发”的朋友,最终往往会发现,主力在“吸筹”,而自己,只是在ICU门口“吸氧”。
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,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,欢迎批评指正,我们将严肃对待。
炒股配资手机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